Menu
余,见美
2023-04-18
图片


图片


STUDIO.Y在探索设计真谛的道路上,以“设计向善”为精神内核,以“尺度+美学”作为设计物理要素与精神要素的有机融合,收归到“余,见美”的整个探索体系之内。


因为美是底层逻辑,也是做设计的出发点,更是我们致敬美好生活的终极目标。


图片


图片


美,作为人类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都是被不懈追求的对象。美于我们而言,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何谓“美”?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是理念”,毕达哥拉斯说“美是数的和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美是形式和目的的统一”,先哲们对于美的探索从来就不失热情,对其定义更是争论不休。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美的追求似乎已经镌刻在基因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对美的追寻的过程。


以人为本,以生活空间为桥梁,美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客观的物理尺度以及主观的人的感受两大要素的结合之上。


图片


图片


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的外在形式,即我们之前所探讨的尺度因素:距离、比例、光影、声音、温度、时间在外在物理世界中的组合与呈现方式;二是美的内在内容,即其所传达的真、善的意义与价值,这正与我们“设计向善”的精神内核高度统一。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列举了常见的四种美:环境之美、生活之美、器物之美与母性之美。当然,在美的这些具体表现之中,形式美和内容美又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甚至彼此交织的。


环境之美


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苏轼也独爱“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给自己带来的享受,大自然的美是人类心灵的洗涤场。柯布西耶为母亲安享晚年建造的小屋,就坐落在瑞士莱芒湖畔一个叫作柯尔塞的寂静乡村里,优美的湖光山色利于老人晚年的修身养性。


图片


生活之美


清代文学家李渔所作的《闲情偶寄》就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经典之作,他的一生,百般滋味尝遍,吃茶谈闲书,听雨看花落,念从心中起,风自眼前过。对于生活的热爱与专注,使他以闲情逸趣书写生活之美,将生活的质感打磨得精细而有韵味。


图片


器物之美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曾以时间为主轴,细数中化数千年的器物之美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陶器、青铜器、玉器……无一不叙说着精巧的匠心及无限想象力。器物美学在当下,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日三餐的碗碟,营造仪式感的花器等,都对家的整体呈现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图片


母性之美


在文艺创作上,“母亲”是一个常见主题。德国哲学家弗洛姆曾说母爱是绝对无私的,是没有条件的。母性之美,美在其包容性。“母亲”常被比作为我们的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足见其伟大与崇高。在生活之中母性之美则体现在更微小与具体的点滴之中,善良、包容、慈爱、细致……都带给人本能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图片


图片


当然,美远不止上文划分的种类,美一定是参差百态的、丰富多元的。拿地域来讲,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风光,无论是西北“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还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庄雅秀美,都有着独特的人文地域烙印与各自不同的美。


我们所在的城市——成都,也拥有着浓厚的自我个性。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素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建城之日起,两千年未易其名,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优渥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了成都独特的文化底蕴。融自然与人文、包容与开放为一体,在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交融中传承与发展,成都的包容文化,为整个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创造力,新与旧、快与慢的融合正在这座城市中上演。


图片


成都地标性建筑远洋太古里的建筑设计独具一格,通过保留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再融入2-3层的独栋建筑,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与格栅配以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既传统又现代,使成都中心的市井风貌得以重现。在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左边是国际一线奢侈品牌店铺,右边是极具历史感的传统会馆建筑,“快耍”与“慢活”被结合得恰到好处。


图片


成都既是一个将新与旧、快与慢结相融合的城市,又是一个具有浓浓市井烟火气息的城市。


疫情解封后的三色路夜市、三官堂的羊肉汤一条街、339的网红时尚街巷酒馆、三圣乡的乡间围炉品茗小聚等等,处处都体现出了成都鲜活动人的生活气息。


正如老子哲学中所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在这些“三”字地名的背后,是成都生生不息的城市生命力,敞开其怀抱,拥抱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图片


成都的自然风光也是一绝,被誉为“雪山下的花园城市”,每年的四月到九月,在部分天气晴好的清晨或傍晚,在成都市内,便可以眺望到远方壮美的雪山,正如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的那样,让人不禁感叹“古之人,不余欺”。


图片


图片


我们的设计正是立足成都的城市之美,汲取四川文化传统的滋养,在此基础之上,将在地人文与国际化相融合,不断探索作品中的科技、自然、生态、艺术的表达与呈现,让设计,以美好致生活。


图片


我们在前文已经说过,美主要包括物理维度的尺度与精神维度的美学两方面,室内设计之美的关键,实际上就在于二者的巧妙相融。


尺度包括六大要素:距离、比例、光影、声音、温度、时间。这些需求源自人本身,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对于空间的把握与认知最早正是来源于自己的身体,即所谓的“身体尺”,这也决定了尺度在空间中的先决性地位。距离的远近、比例的均衡与失序、光影的明暗、温度的冷暖、时间的快慢,都在二元辩证的关系中存在,此消彼长间,在变幻的张力中延展着空间的生命力。


图片


于理性的尺度之外,最初被鲍姆加登定义为“感性学”的美学,是探讨空间绕不开的第二个基本点。仅有理性衡量的尺度还不够,感性认知的美学才能完成空间的最终升华。室内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男性解构思维与女性感官美学的巧妙结合。


除去尺度+美学的考量之外,室内设计最重要的是人,人是体验生活的主体,是空间的使用者,从最基础的舒适便利,到丰富的精神认知,“人”作为理性与感性的发出者,作为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决定了私宅空间的气质秉性,挖掘人的外部与内部的生活需求,始终都是私宅设计的根本所在。


图片


如何让尺度与美学同人的生活发生最紧密的关联,是室内设计需要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引入关键的枢纽连接。”尺度+美学”中的“+”正是将尺度与美学有效串联并融合的枢纽,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动线+设备)、功能分区的优化(每层枢纽结构点的整理优化)、统一主题性的延续(契合业主气质)、设计探索的概括总结(哲学认知),来完成二者在空间中的互动与融合,真正为人所用。


图片


STUDIO.Y设计总监余颢凌女士在探求美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目光去发现美,逐渐形成了“余,见美”的系统探索,并梳理出了关于探索美的“四个七年”。


从第一个七年行路之初的模仿之美,到第二个七年形而上学的反思之美,到第三个七年找到自己的回归之美,再到第四个七年追求真善美的回馈之美。


图片


对于美的探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探索过程,不断由外而内,渐渐找到真实的自己。再由内而外,用设计反哺社会。


对于美的思考与认知,通过自身的丰富生命体验与经历也变得更加全面、丰盛而饱满。“四个七年”的探索美的历程, 造就了现在的余颢凌,以一个女性设计师的身份,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从设计的模仿开始,到真正地介入并投入生活,挖掘其中的美之源泉,设计向善,引导人们过上美好生活。


不止如此,从第四个七年开始,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投身公益项目,两次参加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节目,帮助老百姓在受限的条件下获得属于他们的美好之家,在业主反馈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委托方真情满满的感动。回馈社会,帮助每个渴望拥有美好生活的人过上梦想的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图片


CASE  1


图片


“我们原本只想要一缕 清风,但你却给了我们整个春天。”这是《梦想改造家》在节目中的解说语。


在深圳梦改项目中,我们主要解决了房屋的功能性问题,将原有的逼仄狭窄的55㎡小屋改造为了拥有三层楼的温馨”小别墅”,满足了深漂一家五口的生活所需,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出了最适合他们的理想之家的模式。通过多种功能性问题的解决,帮助一家人实现了温情的延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CASE  2


图片


在成都一个600㎡顶跃设计中,我们将生长的概念融入其间,把曲线的柔美与自然的链接巧妙结合,将在地人文艺术在空间中的展现发挥到极致,最终使得整个空间在尺度开阔的“呼吸感”中,与自然和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之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在以“设计向善”为精神内核,以“尺度+美学”为设计切入点,构建“余,见美”的设计认知体系中,关于美的哲学,总结出了以下四句话:


▷美是底层逻辑


▷三生万物,生生不息


▷美是尺度+美学的渐进关系


▷真善美


图片


图片


在2023年东方卫视第十季的《梦想改造家》中,我们来到了首都北京,将继续为那些渴望美好生活的人,悉心提供自己的设计服务,用自己的设计来回馈社会,把更多的美好生活带给需要的人,坚持设计向善,以真为土壤,以善为甘泉,以美为果实。


图片